項目概況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位于南開大學新校區歷史文化軸線南側,與旅游服務學院相望??傆玫孛娣e2825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1467平方米。建筑地上4層,無地下層。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西校門入口處最重要的校園建筑之一,建筑質樸穩重的氣質與百年南開的文化底蘊相契合,展示了南開大學的形象。
設計理念
環境之脈:設計最初的想法源自于對環境科學本原的思考,從自然中的“脈絡結構”汲取靈感,以脈絡結構作為組織建筑的原型,將環境科學中多層次、多結構、多學科的組成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
理性和秩序:設計從南開大學百年的文化底蘊和文脈出發,通過簡潔明確的建筑形體,力圖體現高等學府的理性之美、秩序之美。
浪漫與和諧:設計從地域特征和學校文脈出發,力求塑造理性而不失浪漫、大氣彰顯細膩的建筑形象。
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均衡:設計從人的“尺度”出發,注重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均衡,塑造不同性格特點的場所和空間。
設計特點
“綜合一體化”的深入研究
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而復雜的學科,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的學科特點。南開大學環科樓在功能要求方面涵蓋了科研實驗、教學實驗、普通教學、行政辦公、教授辦公、會議等多種功能,而實驗部分又包含具有潔凈要求的實驗室、具有高大空間要求的實驗室、具有特殊設備要求的實驗室和具有危險性的實驗室等。因此如何整合不同功能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梳理功能與空間、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系成為了本項目的關鍵。
最終本案通過“脈絡結構”建立動靜分區,將普通教學與辦公部分布置于南側,呈點式集中布局;科研實驗和教學實驗布置于北側,呈“8“字型分散式布局,兩者通過一條貫穿南北的“空間脈絡”串聯起來,使得不同的功能空間既相互獨立、互不干擾,又能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空間脈絡”在承載和串聯不同功能的同時,也成為了“社交活動的容器”。
設計將具有特殊要求的實驗室置于一層,建筑東立面上四個弧形“容器”即為大型實驗室。他們沿著“脈絡機構”有機地排列,展現出環境學院獨特的建筑個性。
地域性特色的探索和校園文脈的傳承
建筑位于新校區西側,其西面緊臨城市道路,因此建筑也成為了學校形象對外展示的一個重要節點。如何通過建筑本身展示南開大學百年的文化沉淀,如何表現出建筑的地域性特色成為了本項目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設計最終通過簡潔有力的建筑形體,虛實結合的處理手法,表現出建筑敦實穩重,內斂舒展的姿態。外飾面采用紅色陶土面磚和灰色清水混凝土飾面,與校園整體定位和風格相協調。
實驗區域“8”字型的建筑布局營造出兩個內院空間,其中一個內院空間通過屋頂花園與外界聯通,而另一個內庭院則通過底層架空與外界聯通。
細部構造之美
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等客觀條件,本工程采用頁巖空心磚外墻自保溫系統,在這種既定構造做法基礎上,設計通過技術手段,以特定的構造做法,表現出建筑的造型細節,并兼顧經濟性、實用性和耐久性。
綠色生態節能
首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建筑形體設計盡量簡潔規整,有利于減少建筑能耗。其次,建筑中庭設置條形采光天窗,為室內空間帶來自然采光的同時,通過煙囪效應調節室內微氣候。再次,建筑局部屋頂設置屋頂花園,通過植被覆蓋降低室內熱輻射,達到節能減排的效用。
室內空間形態與功能的契合
建筑室內空間以簡潔純凈的基調為主,強調幾何形和光影對空間的塑造。入口門廳兩層通高,門廳強調簡潔有力的線條感和純粹的幾何形。
進入門廳后向南北兩邊分別可達南區(教學辦公部分)中庭和北區(實驗部分)中庭。兩個中庭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南區中庭采用集中的、穩定的空間形態,服務于相對安靜的辦公、普通教學及學術科研;北區中庭則采用線性的、動態的空間形態,服務于不同類型的實驗、思維的交流和觀點的碰撞。中庭空間的室內設計力求做到簡潔純粹,白色的墻面和地面,局部點綴以木色地板和淺黃色的石材。屋頂通長的天窗將自然光線間接地帶入到室內。光線從屋頂灑下來,一道道染在墻面上,隨著時間變化著,塑造出整個空間的紀念性。
結語
南開大學新校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總體布局簡潔,建筑個性鮮明,形體穩重大氣,建筑造型與新校區整體風貌及南開大學的歷史文脈相契合,體現了南開大學百年學府的氣質與內涵。